在古代
没有手机描写过年场景句子,没有跨年晚会
没有福扫,也没有朋友圈可刷
看似无聊的春节
古人却过得比我们更有年味儿!
古代过“年”
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,
而是在“蜡日”,即后来的“腊八”,
南北朝以后
把“蜡祭”移至岁末
民国时,改用阳历,把阴历年叫“春节”。
因为春节一般都在“立春”前后。
古人过年
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,热闹非凡,盛况空前
初一·放爆竹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过年场景句子;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▲ 福星高照 | 蝙蝠+牡丹
自打爆竹发明后,这过年就少不了它。
从最初的用火点竹子,到唐代的“花炮始祖”火药,再到宋代的纸筒装麻茎编炮,爆竹的升级,是人们对过年“嗨玩”的新期盼。每到大年初一,人们穿新衣戴新帽,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放着“新款”爆竹,别提多兴奋了。
屋内人心暖暖,屋外热闹非凡。
除放爆竹,一起延续的还有喝屠苏酒、换新春联3件传统习俗。仔细看春联的底纹,有着不少“蝙蝠和牡丹”,寓意福星高照,祝福新的一年财运连连,收获满满。
初二· 回门日
归来不是客,席上歌儿飞。
围坐心愈热,东风醉几回描写过年场景句子?
▲ 安康长寿 | 仙鹤+松树
初二,回娘家。
在这一天,女儿一家人要在正午前赶到娘家。礼物要带双数的,寓意成双成对。
最重要的是,出门得早。据说,晚唐名臣袁滋陪妻子回娘家时,在两县交界的山道上,足足走了一天才走出去。可见回娘家这个习俗,在古人心中之重了。
女儿回家后,还要亲自做饭给爹娘吃,让父母知晓描写过年场景句子:自己虽不能侍奉左右,但你们的安康我们时刻惦记于心。有儿知孝慰平生。
初三 · 赤口日
赤口红条贴顶门,烧香拜佛敬先魂
年前祭祀家堂请,赤狗求神地府原
▲ 加官晋禄 | 葫芦+竹子
古代春节街巷人山人海,唯独大年初三例外。
按年俗,初三是“赤口日”又称“赤狗日”。
相传赤狗是口怒之神,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,所以这天大家通常不会外出拜年。待在家中,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,以此告诉各位邻里街坊:年过完了,我们就可以营业了(敬请光临)。
初四· 迎灶神
一碗清汤诗一篇,灶君今日上青天;
玉皇若问人间事,乱世文章不值钱。
▲ 吉祥喜庆 | 喜鹊+梅花
初四,吃折罗,迎灶神。
大年初四全家一起吃折罗,折罗既是剩菜大杂烩。吃饭后,还要一起打扫灰尘,准备扔掉垃圾,象征着“扔穷”。
到了下午,家里会摆上四方桌,供上神像,三牲、水果、酒菜等供品,焚香点烛烧金衣,隆重迎接灶神回归!并请求灶神保佑来年全家老小,衣食无忧、吉祥喜庆。
初五 · 赶五穷
五日财源五日求,一年心愿一时酬
提防别处迎神早,隔夜匆匆抱路头
▲ 财源广进 | 聚宝盆/铜钱/荷花+鱼
大年初五,赶五穷。
所谓“五穷”,是指"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"等五种穷鬼。
为了赶走此“五鬼”,唐朝百姓会黎明时分起床燃放爆竹,吓它出家门;唐朝官员们则会用红纸剪一个名为“穷娘娘”的小人,并将其送走;商人会把家里所有的瓦罐、陶瓮等容器装满水,意为“填穷”,目的都想要来年讨一个财源广进的彩头,让娃童吃饱,让爹娘穿暖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年味儿就是人情味。
古人没有手机,过年的味道却更富有人情味儿;而我们当下拥有科技与便利,却逐渐淡了年味儿与人情味。
冯骥才说过:“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的理想,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。”一年365天,过年只有一回,没有什么比亲人更值得珍惜,适当为他们多留点时间,重视家人,重拾年味儿,重拾我们的根文化。
在这里,小鲸也衷心地感谢大家,
谢谢您这一年的关注与支持,也祝大家:
2021 春节快乐,
阖家幸福,安康顺遂!
END
文章来源 || 鲸看&网络
图片来源 || 鲸看
版权声明:【我们尊重原创。文字美图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。】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