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(记者张雨欣 饶俊华)贴春联、贴福字是春节的一项重要年俗。  春联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艺活动卖药准备过年的句子,简单的上下联里卖药准备过年的句子,反映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寄托。在小小的春联中,也蕴藏了不同年代特有的烙印。  新春走基层·说过年卖药准备过年的句子:  春联里的墨香记忆  1月20日,在西虹东路华凌贸易城的博山书院工作室,地板上、椅子上,到处都是红彤彤、充满喜庆的福字和春联。  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建新抬腕、下笔,挥毫泼墨,一个个“福”字一气呵成。  “这些都是别人预定的,这几天我一直没有闲下来,一天得写上百个福字和对联吧。”刘建新给记者看他手机里的一长串“求福预约”,他比平时要忙多了,但心情却十分愉悦,感觉每写下一个字,春节的气息就浓了一分。  “上世纪60年代,春联在农村最为普遍。那时的内容多是祈求风调雨顺,一过年人们都拿着红纸去找德高望重或者是学识渊博的长辈,让长辈们帮忙写春联。我小时候,家里的春联、福字都是父亲写。”刘建新说,父亲早年上过私塾,他九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书法,过年时,父亲会买回来红纸裁开写春联、福字。不仅给自家写,也帮着给邻居们写。

  刘建新记忆中,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市面上开始有售卖的春联和福字,改革开放也让人们开始期盼富裕的日子,因此春联开始多为进财、富民等语句了。当时的人都觉得,这些印刷的花花绿绿的福字、春联比手写的有档次,富裕的家庭才会买。那时,刘建新和哥哥已经承担起家中写春联、福字的责任。  “我一直觉得,笔墨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。”刘建新说,以往传统春联以“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”“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”这类求财、求家和平安的内容,发展到今天,“醉梦瑶池西域笑迎天下客 春回丝路东风畅咏画中诗”,“石榴籽众团团抱 沙枣花开树树春”、“无联不成春,有联春更浓,齐心创伟业,协力绘宏图”等内容的春联,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、对大美新疆的赞美,以及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展望。春联内容的发展变化,也体现了百姓对当今生活的状态、精神需求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。  “我小时候,七、八十年代,我们北疆这边市面上还没有卖福字、春联的。”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志顺回忆说,九十年代末、二十世纪初,手写春联渐渐消逝。但是近两年来,很多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,用毛笔蘸着墨汁,挥毫泼墨之间表达对新年的企盼。”

  新春走基层·说今年  名家撰写春联祝福送到基层  今年的“春联进万家”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,全疆各地巡展活动将持续到3月10日。  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徐锐军介绍,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届的“春联进万家”活动中,书法家们奔赴到全疆各地,把共计300余万幅春联免费发放到全疆1万余个乡镇,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。  今年,向刘建新预定福字、春联的人比往年还要多,由于现在疫情防控时期,大家都自觉的不扎堆,通过微信、电话向他预约,等他写好后,通知对方来取就行了。

  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志顺说,今年元旦一过,就有不少社区、企业、单位来预约写福字、春联活动,他于是组织书法家们走进基层,为各族群众现场书写、赠送春联。几日前,李志顺和刘建新等书法家参与了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、自治区社科联、自治区文联主办的第三届“春联进万家”活动,书法家们来到喀什市和库车等地,为各族群众现场书写、赠送春联。  当前,新疆图书馆推出了“文化润天山 春联进万家”新疆第三届线上春联书法作品展,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H5、网站及小程序等平台宣传,旨在为全疆各族群众祈福送安康,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家。  新春走基层·说年俗卖药准备过年的句子:  贴出美好的愿景和祝福  春联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中国的老百姓们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喜迎佳节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  新疆民俗研究专家楼望皓说,大门上的福字有“迎福”和“纳福”之意,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,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,所贴的福字,须端庄大方,应正贴。

  当人正向面对大门时,上联在右边,下联在左边。一般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,上联是仄声,即读音的三声和四声,下联为平声,即读音的一声和二声。按照语境和逻辑关系,上联是因,下联是果,这个通常还是很好区分的。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(7人评论 , 39人围观)